2025年7月16日,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:著名香港导演黄泰来因喉癌离世,终年74岁。这则短短的讣告,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再次将“喉癌”这个陌生又致命的词推到了大众视野的聚光灯下。
喉癌,虽不像肺癌、肝癌那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,但在头颈部肿瘤的阵营里,它却是极为典型的“狠角色”。其致残率高得惊人,复发率也居高不下,治疗难度更是让医生和患者都倍感棘手。尤其是当喉癌发展到晚期,患者的预后往往不容乐观。
在公众的认知里,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:同样是喉癌,为何命运却截然不同?有人能带着肿瘤长期生存,与病魔“和平共处”;而有人却在短时间内病情迅速恶化,失声、呼吸困难等症状接踵而至,最终无奈地走向生命终点。这背后的奥秘,究竟隐藏在哪里呢?答案,或许就藏在肿瘤组织中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“生物标志物”里。
2022年,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在《Cancers》期刊上刊登,为解开喉癌的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。这项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,宛如一场全球医学数据的“大聚会”,汇总了来自全球1220例头颈癌患者的治疗随访数据。
展开剩余85%研究发现,肿瘤中的“免疫细胞密度”与患者的生存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免疫细胞密度越高,患者的生存率就越高,部分风险甚至可下降至原来的38%。这一发现,无疑给喉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,它告诉我们,免疫系统参与的强弱,正在成为影响肿瘤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喉癌为何如此棘手?
传统治疗手段的“生死限制”
喉癌属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(HNSCC)的一种,是发生在声门上、声带或声门下区域的恶性肿瘤。在我国,每年新发喉癌病例超过3万人。早期喉癌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接受手术或放疗,5年生存率可达70%以上,这是一个相对乐观的数据。然而,一旦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,预后就会急剧下降,患者和家属将面临巨大的痛苦和压力。
目前,喉癌的常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、放射治疗、化疗或者三者联合。但这些治疗手段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——“治疗决策只看肿瘤本身”,而忽视了患者身体内部的免疫状态。
▲HNSCC 中CD3 + TIL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。(A ) HNSCC 肿瘤中高基质 CD3 + TIL;20×。( B)HNSCC 肿瘤中低基质 CD3 + TIL;20×。HNSCC,头颈部鳞状细胞癌;TIL,肿瘤浸润淋巴细胞
以目前最常用的肿瘤分期体系——TNM分期系统为例,它仅仅依据肿瘤大小(T)、淋巴结转移情况(N)与远处转移(M)三项指标进行判断。这就导致了一个无法解释的关键问题:同样是T3N1M0的喉癌患者,有人术后能够稳定数年,而有人却迅速复发甚至转移。
研究者们经过深入探究,认为答案之一可能就藏在“肿瘤免疫微环境”中,尤其是肿瘤中所含的免疫细胞数量与类型,也就是所谓的TILs(肿瘤浸润淋巴细胞)。
重磅研究实证:TILs越高,
死亡风险下降62%
2022年,《Cancers》发表的由多国团队联合完成的一项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(DOI: 10.3390/cancers14071558),为我们揭示了免疫细胞与喉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紧密联系。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220例头颈部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,对这些患者的肿瘤组织中TILs数量进行了评估,并进行了长期生存期随访。
▲用 HE 染色的 HNSCC 代表性病例;20 倍。(A)基质 TIL 浸润程度高;(B)基质 TIL 浸润程度低;20 倍。HNSCC,头颈部鳞状细胞癌;HE,苏木精和伊红;TIL,肿瘤浸润淋巴细胞
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不已:在6项研究中,CD3+ TILs密度高的患者,其死亡风险比低密度者下降了62%(HR = 0.38);在5项研究中,CD8+ TILs密度高的患者,其死亡风险下降了44%(HR = 0.56);其他如CD4+ TILs也呈现出生存期延长的趋势;相反,某些Treg(如FoxP3+ TILs)密度高者,反而死亡风险升高达39%(HR = 1.39)。
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,肿瘤中的免疫细胞不仅仅是“免疫反应残余”,更是决定患者生死转归的重要预测因子。在这些免疫细胞中,CD8+ T细胞尤为关键,它们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“特种部队”,直接参与清除肿瘤细胞。CD8+ T细胞密度越高,患者的免疫系统就越有机会与肿瘤展开一场激烈的“战斗”,从而为患者的生存争取更多的机会。
不仅是预测指标,
更是治疗路径的参考依据
过去几十年,我们对肿瘤治疗的理解主要停留在“以瘤定治”的阶段,即根据肿瘤的大小、位置、扩散程度来决定是切除、化疗还是放疗。然而,这项研究所强调的TILs评估,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——“以免疫反应强度定方案”。
研究团队建议,TILs密度可作为临床预后的辅助评估工具,特别是对于头颈癌这样免疫异质性强、治疗个体差异大的癌种。这意味着,在未来,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,将不再仅仅关注肿瘤本身的特征,还会充分考虑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状态。
▲在 HE 上评估 HNSCC 中的 TIL 时容易出现的陷阱示例。(A)HNSCC 中存在预先存在的淋巴组织;10 倍;(B)存在由多形核细胞(粒细胞)种植的溃疡;20 倍。HNSCC,头颈部鳞状细胞癌;TIL,肿瘤浸润淋巴细胞
更令人振奋的是,国际免疫肿瘤生物标志物工作组(IIBWG)正在积极推动构建新的肿瘤分期框架——TNM - Immune系统。这个新系统将在传统TNM分期的基础上,加入TILs等免疫因素。这一标准已经在乳腺癌领域初步应用,并有望在头颈癌等其他实体瘤中推广。简单来说,未来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癌症时,可能不仅要问“肿瘤多大”,还要问“免疫系统是否活跃”。
检测门槛极低,一张常规
HE切片即可评估免疫状态
更让人惊喜的是,TILs的检测并不需要昂贵的基因测序,也无需特殊染色。只需要在常规手术或活检后的HE染色切片上,通过病理医生肉眼判断即可完成初步评估。研究指出,该方法具备良好的一致性、操作简便且重复性高。通过设置评分系统(如0%、10%、30%、50%以上),就可以实现对患者肿瘤中TILs密度的半定量判断。
这使得TILs评分不仅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,更具备了大规模临床应用的可行性。更重要的是,它有可能成为低成本评估癌症生存预期与免疫干预价值的“门槛指标”。正如研究所说,“肿瘤中的免疫细胞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因素,而是需要被量化并纳入临床判断流程的关键变量。”
专家谈免疫细胞:守护健康的“生命银行”
在医疗科学的探索征途上,细胞疗法正日益赢得众多科研精英的关注与赞誉。它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,并为一系列棘手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,已成为医学探索的热门话题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,亚洲造血干细胞移植之父陆道培院士在一次采访中说,“免疫细胞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细胞,是重要的细胞,储存起来也就是储存我们的力量,比储存的钱还要重要。”
知名学者陆先生生动比喻,免疫细胞好比是我们体内的忠诚守护者,它们既能有效阻挡外部病源的侵袭,又在维持机体内平衡上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细胞资源,相当于为未来的健康挑战预先设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。这样的健康规划,不仅是对个人福祉的深思熟虑,也是为家庭幸福添上的一份坚实保障。
我们该如何看待“免疫
细胞决定生死”这件事?
这项覆盖1220名患者的实证研究,如同一声响亮的警钟,提醒着我们现代医学的重点早已从“看肿瘤”扩展到“看人体”。当我们谈论肿瘤治疗的未来,不仅仅在于研发更多的靶向药和免疫药物,更在于是否能够真正读懂“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对话”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在评估一个癌症是否严重时,不再仅仅依赖CT片上的肿块大小,而是能够翻开一张病理切片,看到免疫系统是正在沉默,还是正在奋起反击。这将为癌症的治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,让更多的患者看到生存的希望。
黄泰来导演的离世让我们痛心不已,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喉癌的危害。希望通过医学的不断进步,我们能够早日攻克喉癌这一难题,让更多的患者摆脱病魔的困扰,重获健康和幸福。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!
发布于:辽宁省正规股票配资官网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